凯发k8国际唯一的版权所有:大连盐化集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411-85222055、0411-85206517

邮编:116309

联系邮箱:提供添加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复州湾街道兴湾街38号

联系凯发k8国际唯一:

0411-85206693

舟山古盐场与制盐习俗之变迁-凯发k8国际唯一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8-09-03|发布者: 大连盐化集团|栏目:

  春秋战国,制盐业已成为诸侯各国,尤其是齐鲁和吴越诸国的强国富民的国策之一。所谓:“天下财赋,盐利可半。”

  而舟山群岛,四面环海,地域开阔,滩涂众多。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必定使定海制盐业,成为古代舟山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生活在海岛的人们,在古代,除了食用盐外,还需大量的海盐用来加工鱼鲜产品。所以,舟山历来以“渔盐之利”,闻名天下。

  一、舟山古盐场概叙。据1993年版《舟山市盐业志》载,舟山群岛真正形成盐田规模,并且有记载的是在唐代。《舟山盐业志》曰:“唐宝应至永泰年间(762—766),舟山已成为全国九个主要海盐产区之一。产盐地在今舟山岛沿海一带。”

  到了宋朝,定海的盐场,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中,以晓峰盐场最著名。当时担任该盐场的盐监为北宋词人柳永,并写下了名闻遐迩的《煮海歌》。尔后,北宋宰相王安石也到过定海,写下了著名诗篇《收盐》。同时,舟山的盐场,当年由舟山本岛逐渐向普陀桃花岛和岱山岛等地扩展。而在明朝,因明洪武十九年(1386),实施舟山第一次“海禁”,盐业随之荒废。

  清康熙年间,舟山展复,盐业才逐步恢复。当年,舟山海盐的主产地为岱山,包括岱山、秀山、长涂三岛。岱山岛又分东岱、西岱,大浦纵贯中部,船自南浦入,可直达北海,其后潮挟沙至,日渐淤涨,两岸尽为盐场。

  不过,清时的舟山,除岱山外,有沿海内港十五岙和悬山内洋二十二岙,都有盐场。还有衢山,也有许多规模较大的盐场。

  民国时期,舟山的产盐地仍以岱山为主,定海次之,衢山又次之,据民国五年(1916)调查,分布在舟山29个岛上,计有盐田生产面积2970余公顷,盐板312880块。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舟山的盐田规模、经营方式和制盐习俗,都在发生变化。

  例如,经营方式。宋时,盐户称亭户,亭户煎盐,官府收买。元仿宋制,盐户称灶户。明初定额煎办,官给灶户工本。万历四十五年(1617),改行商收。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准灶户的民间食盐,可自煎自食。雍正六年(1728),开始发帑官收,由同知经理收发。在此期间,嘉庆年间,改盐板晒盐,至光绪六年,立户注册,烙印钉牌,承认盐板为官板。到了民国时期,初期允许盐户就场征税,自由贸易,后来发布了“盐专卖”条例实行官收。再后来,又特准海岛产盐由商号承收。直至1950年舟山解放,实行统购政策,谓之“公收”。

  二、海岛制盐习俗之变迁。舟山海岛的制盐方式与习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生过三次变革,也可说是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远古时期,历经唐、宋、元、明,直至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以前,均为古式的火力煎煮制盐法。第二阶段,为清嘉庆年间之后,直至1958年流枝滩试验成功之前,制盐方式为板晒。第三阶段为1958年至今,舟山各盐田的制盐方式为滩晒。

  综上所述,三个阶段中以第一阶段的经历时间为最长。从唐乾元元年(758)至清嘉庆年间(1796),约有一千余年,海岛人使用的都是“张羽煮海”式的古式火力煎煮法,足见海岛煮盐技术发展之缓慢和低下。

  其次是板晒。从清嘉庆年间至1958年,延续使用了160余年,晒盐工艺比往昔大大跨前了一步。

  再次是滩晒。从1958年至今,不过是50余年时间。但是,舟山海岛的制盐工艺以及产量、质量与产值,都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并且迅速推广,普遍使用,成为海岛上目前唯一的一种制盐方式,并在继续完善和提高。下面,笔者着重谈谈舟山制盐方式的三种类型及其习俗之变迁。

  (一)煎煮。古称“煮海”,俗称“熬波”,它的制盐习俗最为古老,工艺也较简单。制作的程序有“制卤”和“烧煮”。”

  (二)板晒。据《岱山县志》记载,板晒习俗的发生事属偶然。在清嘉庆年间,有一岱山盐民偶见扁担凹处积卤,后经日照成晶盐,从而启发用木板可以晒盐。这就是板晒习俗诞生的缘由。

  板晒习俗从清嘉庆年间(1796)在岱山发端,道光元年(1821)普及到整个舟山群岛。继而,咸丰年间(1851—1861)推广至余姚、萧山及至江苏袁浦、吕泗盐场。到了民国时期,板晒已成为两浙盐区的主要制盐方式。

  笔者认为,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很明显的是后者优于前者。这是因为板晒习俗的特点:一是易煎为晒,即把“燃薪煮盐”变为“日晒风吹”制盐法,不仅充分利用了自然能源,降低了成本和劳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海盐的质量和产量。二是板晒的含义,即为一块晒盐的长方形木板。此板长约2米,宽1米,四周钉上5厘米高的木条作边框。横的称之“帽头”,直的称之“梃子”,两端还有手柄。就用这盐板替代了煮煎的盐锅,并在板上灌满卤水,任太阳曝晒而结晶收盐,说穿了板晒就是这么一个习俗原理。

  (三)滩晒。滩晒是用盐滩代替盐板的一种制盐方式。应该说,这是制盐方式的一大飞跃。从1958年流枝滩的试制,到1962年平滩的推广,直到1975年水利系统化、工艺科学化、生产机械化等“五化”措施的落实,近50余年来,滩晒制盐,今已成为舟山普遍使用的制盐方式了。

  笔者认为“滩晒”的最大优势有二:一是与以往的“煎煮”和“板晒”相比较,在制卤的过程中去掉了“刮泥”、“挑泥”、“整留”等繁琐程序,极大限度地减轻了盐民的劳动强度,使之从“百斤百担”和“千年扁担压肩膀”中彻底地解放出来。二是滩晒的原理,是“以滩代板”蒸发制盐,采取一种步步推进的流水线作业方式,紧密地把制卤和结晶合成一体。从而提高盐的质量和产量,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但是,滩晒习俗的形成,也有个历史过程。先是“流枝滩”,后为平滩,再由小滩改大滩,目前海岛盛行的是大面积的平滩“滩晒”法。

  三、结语。现今,舟山已是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江海联运”以及临港工业等异军突起。显然,舟山的制盐业,在舟山国民经济中已非往日那样的辉煌。但是,舟山还有相当部分的盐民,从事盐业生产,舟山的海盐尚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供人们食用和工业生产之需要。无疑,舟山仍是我国海盐的主产地之一。 同时,舟山的古盐场及古老的制盐习俗,有的虽已消失或逐步消亡,但作为定海古城的历史文化遗存,舟山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我们应有迫切的抢救意识,去挖掘传承和深入研究的价值和必要。即使在当今舟山,盐业仍是舟山的产业之一,我们应以重视和研究。这正是笔者不遗余力、着力挖掘研究舟山古盐场与制盐习俗的初衷和目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