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2-03|发布者: 大连盐化集团|栏目:
圆式钢牌替代白布臂章,并按滩进行编号,是复县场公署加强对滩工进行严格管理的又一举措。1925年3月20日作出的此项决定,主要是为了防止滩工营私舞弊,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按牌查号便知是某滩滩工。3月26日又规定,滩田附近的居民不准下海捕鱼,闲杂人员一律不准出入盐滩,以防他们私自夹带海盐。由此可见,当初盐业管理已进入非常正规阶段,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有相当力度。另外,在着装方面也有相应规定,1926年3月,东三省盐运署规定,在职巡员因事请假外出,不得穿着制服,制服到期,均需缴回。
场内第一条短距离轻便铁道1925年在白家口建成。采用人推平板车运送盐包,它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是海盐运输进步的一大标志。随着生产、经营方面的业务不断增加,一些相应的工厂和机构也应运而生。1928年11月,某商人在松木岛建成洪源精盐工厂,年产精盐47吨;1929年,普兰店民政支署在三官庙屯设西中岛监视所,监视盐税的征收、海盐的生产和输出;1930年,营口采运局在迟家屯成立了复县采运分局,专营收卖海盐及海运至营口的官盐业务。
过去,复县场公署的海盐向外运输主要是通过水路和旱路运输到营口港进行中转,单一的路线有时会造成货物不能及时到达目的地。1931年10月,关东厅与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达成谅解,复县场公署东部四个滩务所的海盐可由海路和陆路运至普兰店,再由普兰店向外发送。与此同时,那永安的久记船局在迟家屯成立,主要承包官盐的运输业务。船局在普兰店还设有码头和轻轨铁路,可直接通到车站。经营五岛盐滩的日本人,在三官庙一面山设立了一个储运场,所产的海盐全部集运到这里,集中发往日本。“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1932年春天,日本侵占五湖嘴(今复州湾)后,改组复县场公署为复县场务局,隶属于营口盐务署,辖阴凉岭、白家口、殷家沟、红崖子、小岛子、望海甸、冯家坞、羊官堡八个场务分局,任命中国人谢生霖为局长,日本人汤川为事务官(副局长),掌握实权,日本人青柳和花木则为技士(制盐技术员),主要监视制盐的工艺过程。
由于销路不畅,滩内积存的大量海盐卖不出去,从而造成资金的严重紧缺,复县场务局的941付斗滩田只开晒595付斗,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公滩如此,民滩亦然,有半数的民滩也被迫停晒。大量的闲置滩田吸引了外地人来此投资,旅顺的王顺亭集资来此购买了停晒的滩田112付斗,成为外地人来此投资的第一大滩户。(七)